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0月11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埃尔温·薛定谔"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可参照俄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4年11月5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埃爾溫·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出生埃尔温·鲁道夫·约瑟夫·亚历山大·薛定谔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1887-08-12)1887年8月12日奥匈帝国维也纳逝世1961年1月4日(1961歲—01—04)(73歲)奥地利维也纳国籍奥地利爱尔兰(1948年-)母校维也纳大学知名于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薛定谔绘景配偶安娜玛丽·贝特尔(1920年–1961年)[1]奖项马泰乌奇奖章(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马克斯·普朗克奖章(1937年)科学生涯研究领域物理学机构
布雷斯劳大学
苏黎世大学
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
柏林洪堡大学
牛津大学
格拉茨大学
都柏林高等研究学院(英语:Dubli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根特大学
博士導師弗雷德里希·哈瑟诺尔(英语:Friedrich Hasenöhrl)
签名
埃尔温·魯道夫·约瑟夫·亞歷山大·薛定諤[註 1](德語: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1926年提出薛定谔方程,提供了计算波函数及其演化的方法,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出薛定谔猫思想實驗,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探讨量子力学中的测量和超position的概念。1933年,因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裏很有用的新形式”,薛定諤和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薛定谔于 1935 年创造了“量子纠缠”一词。[2][3][4]
此外,他还撰写了许多物理学多个方面的著作:统计力学和热力学、电介质物理学、颜色理论、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并多次尝试构建一个统一场论。薛定谔在他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中探讨了遗传学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待生命现象。他还非常关注科学的哲学方面、古代和东方的哲学概念、伦理学和宗教。[5] 他还撰写了哲学和理论生物学方面的文章。在流行文化中,他最出名的是“薛定谔猫”思想實驗。[6][7]
生平[编辑]
早年[编辑]
薛定谔1887年生於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埃德伯格,父亲鲁道夫·薛定諤是油布和防水布工厂主,园艺家;母亲格鲁吉亚娜·艾米莉·布兰达(娘家姓:鲍尔)(维也纳科技大学化学教授亚历山大·鲍尔的女儿)。他是他们唯一的孩子。
薛定谔的母親是一半奥地利血统,一半英国血统。他的父親信仰天主教,母親信仰路德教派。他本人是一名无神论者。[8]
1898年进入文理高中,1906年至1910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与数学并在1910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在维也纳物理研究所工作,当时的同事有弗兰茨·塞拉芬·埃克斯纳(Franz Serafin Exner)、弗里德里希·哈泽内尔(Friedrich Hasenöhrl)、弗里茨·科尔劳施(Fritz Kohlrausch)。在大学期间同园艺家弗兰茨·弗里梅尔(Franz Frimmel)保持深厚友谊。幾乎同時學習英語和德語,因為父母都在家講這兩種語言。
1911年,薛丁格成為埃克斯納的助理[9]。在薛丁格幼年時期,他深受叔本華影響,因此廣泛閱讀叔本華作品,一生對色彩理論、哲學、東方宗教深感興趣。
中年[编辑]
1914 年,薛定谔取得了特许任教资格(venia legendi)。薛定谔在1914年至1918年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后在耶拿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苏黎世大学教书。特别是在苏黎世大学他所担任的理论物理学的教授以前曾由爱因斯坦和马克斯·冯·劳厄担任过。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创立了波动力学学说用以来描述量子力学。
1920年4月6日他同安娜玛丽·贝特尔(Annemarie Bertel)结婚。在同一年,薛丁格在耶拿成為馬克斯·维恩(英语:Max Wien)的助理,並在1920年9月成为了副教授(ausserordentlicher Professor,ao. Prof.)。1921年,在布雷斯勞(今弗羅次瓦夫)他成為正教授(ordenticher Professor,o. Prof.)。
1921年,他搬到了蘇黎世大學。1926年1月,薛丁格在物理年鉴發表文章「以特徵值問題處理量子化理論」(Quantisierung als Eigenwertproblem)來處理波動力學,並引入了現在稱之為薛丁格方程式。在本文中,他「推導」了不含時的波動方程,並證明它正確地給出了類氫原子的能量特徵值。本文被視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創造出量子力學的革命,並延伸到物理及化學的各個領域。第二篇文章在四個星期後發表,給出了量子諧振子、剛體及雙原子分子的解,並給出了薛丁格方程式一個新的推導方式。在五月發表的第三篇文章中,薛丁格證明了他的做法等價於海森堡,並處理了斯塔克效應。第四篇文章說明了如何處理隨時間變化的系統,例如散射問題。在此論文中,為了避免四次及六次的微方項,薛丁格引入了波動方程的複數解(量子力學可說是從此由實轉複)。在引入了複數後,神奇的事發生了,波動方程的一切就在他腳邊。(他最終將微方項的次數降為一) [10]這些文章在物理界被公認為意义重大,對他的職業生涯和成就具有重大的意義。薛丁格本人並不太喜歡量子理論的意涵,對於量子力學的機率詮釋,他說:「我不喜歡它,對引入它我感到抱歉。」[11]
1927年薛定谔迁往柏林,接替马克斯·普朗克在洪堡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教授,并成为了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在那里他感受到了自由进行科学研究的浓厚气氛。当时在柏林汇聚了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比如他的同事维克托·维斯科普夫。在纳粹党1933年夺取政权后,薛定谔决定离开德国移居英国牛津,在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担任访问学者,同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晚年[编辑]
1934年,薛定谔在普林斯頓大學講學,校方希望能夠聘請他,但薛定谔拒絕了。之後,他要前往愛丁堡大學當講師,但簽證延誤,最後,1936年他只好在奧地利格拉次的大學授課。1938年薛定谔由于德奧合并而离开奧地利並迁往愛爾蘭都柏林,在那里他于1940年建立了理论物理学院并一直担任主任。
1944年薛定谔撰写了《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發現DNA雙螺旋的詹姆斯·杜威·沃森與弗朗西斯·克里克表示受薛丁格影響頗深。[12][13]
1956年返回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教学直到去世。当他参加完在阿尔卑巴赫(Alpbach)举行的高校活动后,由于当地风景优美而决定死后葬在此地。薛定谔因患肺结核在1961年1月4日病逝于维也纳,死后如愿被埋在了阿尔卑巴赫,他的墓碑上刻着以他命名的薛定谔方程。
個人生活[编辑]
薛定谔在1920年4月6日和安娜玛丽·贝特尔結婚[14]。
1938 年,薛定谔移民爱尔兰时,为自己、妻子和另一名女性希尔德·马奇办理了签证。马奇是一位奥地利同事的妻子,1934 年薛定谔与她生下了一个女儿[15]。 薛定谔亲自写信给爱尔兰总理埃蒙·德·瓦莱拉,为马奇办理签证。1939 年 10 月,三人组在都柏林正式定居。[15]
薛定谔患有結核,在1920年代曾幾次在阿羅薩的療養院中休養,波方程也是在療養院推導出來的[16]。
安娜瑪麗和薛定谔的墓,上面刻有薛定谔方程
i
ℏ
∂
∂
t
Ψ
=
H
^
Ψ
{\displaystyle i\hbar {\frac {\partial }{\partial t}}\Psi ={\hat {H}}\Psi }
薛定谔在73歲時,於1961年1月4日因結核逝世於維也納,葬在奧地利阿尔卑巴赫的天主教墓園中。薛定谔並不是天主教徒,但因其宗座科学科学院的會員身分而被允許葬於此處[17]。薛定谔的妻子安娜(生於1896年12月3日)在1965年10月3日逝世。
成果与荣誉[编辑]
1926年他提出著名的薛定谔方程,至今仍是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沃纳·海森堡在稍早的时候提出矩阵力学,薛定谔提出薛定谔方程,两者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薛定谔随后证明,两者在数学上是等价的。薛定谔方程使用微分方程的形式,比矩阵力学容易理解,因此被广泛用于教学。
1933年薛定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8]。
1937年薛定谔被授予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1944年薛定谔出版了《生命是什么》,此书中提出了负熵(英语:Negentropy)的概念。他自己发展了分子生物学,想通过用物理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中的课题。
1956年薛定谔获得了奧地利科學院以他為名的埃尔温·薛定谔獎(英语:Erwin Schrödinger Prize)。
1957年薛定谔获得了奧地利科學藝術獎章(英语:Austrian Decoration for Science and Art)。
最著名的思想實驗是薛定谔猫,在这个试验中他把量子力学中反直观的效果转嫁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上来,并想以此来表达他对想要用一般的统计学说来解释量子物理的拒绝。
此外薛定谔还发表了50余本著作,涉及不同主題,还进行了统一语义场论的努力。
他还发表了许多的科普论文,它们至今仍然是进入到广义相对论和统计力学的世界的最好向导。
参见[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埃尔温·薛定谔
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猫
註釋[编辑]
^ 薛定谔(Schrödinger,台湾译薛丁格)
参考资料[编辑]
^ Moore, Walter J. Schrödinger, life and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 May 1992: 10– [7 November 2011]. ISBN 978-0-521-4376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2).
^ Bub, Jeffrey, Zalta, Edward N.; Nodelman, Uri , 编, Quantum Entanglement and Information,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2023 [2025-03-20]
^ Gribbin, John. Erwin Schrödinger and the quantum revolution. Internet Archive. London : Bantam Press https://archive.org/details/erwinschrodinger0000grib_z4a7/mode/2up. 2012. ISBN 978-0-593-06776-5.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 Einstein, Bohr and the origins of entanglement. cosmosmagazine.com. 2017-10-05 [2025-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澳大利亚英语).
^ Heitler, Walter Heinrich. 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97-01, 7 [2025-03-20]. doi:10.1098/rsbm.1961.0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20).
^ Moore, Walter. Schrödinger: Life and Thought. Canto Class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ooks/schrodinger/66F85DF550785DA53AEE2EC3EC45DD92. 2015 [2025-03-20]. ISBN 978-1-107-569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20).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 Erwin Schrödinger - Biography. Maths History. [2025-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4) (英语).
^ Moore, Walter John. A life of Erwin Schrödinger.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89–290 [2025-03-20]. ISBN 978-0-521-46934-0.
^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3. NobelPrize.org. [2025-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7) (美国英语).
^ The Dreams That Stuff Is Made Of: The Most Astounding Papers of Quantum Physics—and How They Shook the Scientific World, Stephen Hawking, (editor), the papers by Schrodinger.
^ A Quantum Sampler. The New York Times. 26 December 2005 [201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6).
^ Watson, James D.; Berry, Andrew. DNA: the secret of life. Borzoi book 1st ed. New York: Knopf. 2003. ISBN 978-0-375-41546-3.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 Crick, Francis. What mad pursuit: a personal view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ser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8. ISBN 978-0-465-09137-9.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 Schrödinger: Life and Thought by Walter John Moo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978-0-521-43767-7, discusses Schrödinger's unconventional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his affair with Hildegunde March, in chapters seven and eight, "Berlin" and "Exile in Oxford".
^ 15.0 15.1 Ronan Fanning, Éamon de Valera: A Will to Power, Faber & Faber, 2015
^ Moore, Walter J. Schrödinger by Walter J. Moore: Christmas at Arosa. Books.google.co.uk. 9 January 1926 [13 March 2010]. ISBN 978-0-521-43767-7.
^ Walter J. Moore. Schrödinger: Life and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482. ISBN 9780521437677. There was some problem about burial in the churchyard since Erwin was not a Catholic, but the priest relented when informed that he was a member in good standing of the Papal Academy, and a plot was made available at the edge of the Friedhof.
^ Erwin Schrödinger - Fact. [2014-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埃尔温·薛定谔
维基语录上的埃尔温·薛定谔语录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薛定谔简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rwin Schrödinger on an Austrian bankno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Tube上的1927 Solvay video with opening shot of Schrödinger
"biographi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German) or
"Biography from the Austrian Central Library for Physic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English)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article on Erwin Schroding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utsche Biographie"
Nobel Lectures, Physics, 1922–1941, "Erwin Schrödinger Biography" from NobelPrize.org
約翰·J·奧康納; 埃德蒙·F·羅伯遜, Schrodinger, MacTutor数学史档案 (英语)
Vallabhan, C. P. Girija, "Indian influences on Quantum Dynamics" [ed. Schrödinger's interest in Vedanta]
Schrödinger Meda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f 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Theoretically Oriented Chemists (WATOC)
The Discovery of New Productive Forms of Atomic Theory Nobel Banquet speech (in Germ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for Erwin Schrodinger from the Alsos Digital Library for Nuclear Issues
(意大利文) Critical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 of Schrödinger's "What Is lif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量子力学
入門
數學表述
歷史
背景
入門
歷史
量子力學時間軸(英语:Timeline of quantum mechanics)
经典力学
舊量子論
基本量子力學詞彙表(英语:Glossary of elementary quantum mechanics)
基礎
狄拉克符号
互补原理
密度矩陣
能级
基态
激发态
简并能级
零點能量
量子纏結
哈密顿算符
干涉
量子退相干
量子測量
量子非局部性(英语:Quantum nonlocality)
量子態
态叠加原理
量子穿隧效應
散射理論(英语:Scattering theory)
量子力學對稱性(英语:Symmetry in quantum mechanics)
不确定性原理
波函数
波函数坍缩
波粒二象性
量子跳躍(英语:Atomic electron transition)
量子位元
量子三位元
表述
量子力學的數學表述
海森堡繪景
相互作用繪景
矩陣力學
薛丁格繪景
路徑積分表述
相空间表述
方程
狄拉克方程式
克莱因-戈尔登方程
包立方程式
薛定谔方程
空間幾何
布洛赫球面
旋矢空間(英语:Gyrovector space)
詮釋
量子力學詮釋
量子貝葉斯詮釋(英语:Quantum Bayesianism)
一致性历史
哥本哈根詮釋
德布罗意-玻姆理论
系綜詮釋
隱變量理論
多世界诠释
客觀坍縮理論
量子邏輯(英语:Quantum logic)
關係性量子力學
隨機量子力學(英语:Stochastic quantum mechanics)
交易詮釋
宇宙学诠释
實驗
阿弗沙爾實驗
貝爾測試實驗(英语:Bell test experiments)
冷原子實驗室(英语:Cold Atom Laboratory)
戴維森-革末實驗
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
雙縫實驗
法蘭克-赫茲實驗
萊格特 - 加爾格不等式(英语:Leggett–Garg inequality)
馬赫-曾德爾干涉儀
伊利澤-威德曼炸彈測試問題
波普尔实验
量子擦除實驗
薛定谔猫
施特恩-格拉赫实验
惠勒延迟选择实验
量子纳米科学(英语:Quantum nanoscience)
量子貝葉斯詮釋(英语:Quantum Bayesianism)
量子生物学
量子微積分(英语:Quantum calculus)
量子化学
量子混沌(英语:Quantum chaos)
量子認知(英语:Quantum cognition)
量子宇宙學
量子微分(英语:Quantum differential calculus)
量子動力學(英语:Quantum dynamics)
量子演化(英语:Quantum evolution)
量子幾何(英语:Quantum geometry)
量子群
測量問題(英语:Measurement problem)
量子概率(英语:Quantum probability)
量子隨機演算(英语:Quantum stochastic calculus)
量子時空(英语:Quantum spacetime)
量子技術
量子演算法
量子放大器(英语:Quantum amplifier)
量子總線(英语:Quantum bus)
量子点
量子細胞自動機(英语:Quantum cellular automaton)
量子有限自動機
量子通道(英语:Quantum channel)
量子線路
量子复杂性理论
量子计算机
量子計算時間軸(英语:Timeline of quantum computing)
量子密碼學
量子電子學
量子誤差校正(英语:Quantum error correction)
量子成像
量子圖像處理(英语:Quantum image processing)
量子信息
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邏輯(英语:Quantum logic)
量子閘
量子機(英语:Quantum machine)
量子機器學習
量子超材料(英语:Quantum metamaterial)
量子計量學(英语:Quantum metrology)
量子网络(英语:Quantum network)
量子神經網絡(英语:Quantum neural network)
量子光学
量子編程
量子傳感器(英语:Quantum sensor)
量子模拟器
量子隱形傳態
進階研究
量子統計力學
相對論之量子力學(英语:Relativistic quantum mechanics)
量子场论
量子場理論史(英语:History of quantum field theory)
量子引力
分數量子力學(英语:Fractional quantum mechanics)
物理學者
普朗克
玻尔
埃倫費斯特
海森堡
薛丁格
德布羅意
玻恩
愛因斯坦
艾弗雷特
索末菲
馮诺伊曼
費曼
狄拉克
泡利
維恩
玻姆
貝爾
蔡林格
分类
物理学主题
维基共享
查论编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01年-1925年
1901年:伦琴 /
1902年:洛伦兹、塞曼 /
1903年:贝克勒、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 /
1904年:瑞利 /
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 /
1906年:汤姆孙 /
1907年:迈克耳孙 /
1908年:李普曼 /
1909年:马可尼、布劳恩 /
1910年:范德瓦耳斯 /
1911年:维恩 /
1912年:达伦 /
1913年:昂內斯 /
1914年:劳厄 /
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
1917年:巴克拉 /
1918年:普朗克 /
1919年:施塔克 /
1920年:纪尧姆 /
1921年:爱因斯坦 /
1922年:玻尔 /
1923年:密立根 /
1924年:西格巴恩 /
1925年:弗兰克、赫兹
1926年-1950年
1926年:让·佩兰 /
1927年:康普顿、威耳逊 /
1928年:理查森 /
1929年:德布罗意 /
1930年:拉曼 /
1932年:海森堡 /
1933年:薛定谔、狄拉克 /
1935年:查德威克 /
1936年:赫斯、安德森 /
1937年:戴维孙、汤姆孙 /
1938年:费米 /
1939年:劳伦斯 /
1943年:施特恩 /
1944年:拉比 /
1945年:泡利 /
1946年:布里奇曼 /
1947年:阿普尔顿 /
1948年:布萊克特 /
1949年:汤川秀树 /
1950年:鲍威尔
1951年-1975年
1951年:考克饶夫、沃爾頓 /
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 /
1953年:泽尔尼克 /
1954年:玻恩、博特 /
1955年:兰姆、库施 /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 /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 /
1958年:切连科夫、弗兰克、塔姆 /
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 /
1960年:格拉泽 /
1961年:霍夫施塔特、穆斯堡尔 /
1962年:朗道 /
1963年:维格纳、梅耶、延森 /
1964年:汤斯、巴索夫、普罗霍罗夫 /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费曼 /
1966年:卡斯特勒 /
1967年:贝特 /
1968年:阿尔瓦雷茨 /
1969年:盖尔-曼 /
1970年:阿耳文、奈爾 /
1971年:伽博 /
1972年:巴丁、库珀、施里弗 /
1973年:江崎玲於奈、贾埃弗、约瑟夫森 /
1974年:赖尔、休伊什 /
1975年:玻尔、莫特森、雷恩沃特
1976年-2000年
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
1977年:安德森、莫特、范扶累克 /
1978年:卡皮察、彭齐亚斯、威尔逊 /
1979年:格拉肖、萨拉姆、温伯格 /
1980年:克罗宁、菲奇 /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
1982年:威爾森 /
1983年:钱德拉塞卡、福勒 /
1984年:鲁比亚、范德梅尔 /
1985年:克利青 /
1986年:鲁斯卡、宾宁、罗雷尔 /
1987年:贝德诺尔茨、米勒 /
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贝格尔 /
1989年:拉姆齐、德默尔特、保罗 /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泰勒 /
1991年:德热纳 /
1992年:夏帕克 /
1993年:赫尔斯、泰勒 /
1994年:布罗克豪斯、沙尔 /
1995年:佩尔、莱因斯 /
1996年:戴维·李、奥谢罗夫、理查森 /
1997年:朱棣文、科恩-塔诺季、菲利普斯 /
1998年:勞夫林、施特默、崔琦 /
1999年:胡夫特、韦尔特曼 /
2000年: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基尔比
2001年-至今
2001年:康奈尔、克特勒、威曼 /
2002年:戴维斯、小柴昌俊、贾科尼 /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兹堡、萊格特 /
2004年:格娄斯、波利策、韦尔切克 /
2005年:格劳伯、霍尔、亨施 /
2006年:马瑟、斯穆特 /
2007年:费尔、格林贝格 /
2008年: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 /
2009年:史密斯、博伊尔、高錕 /
2010年:海姆、诺沃肖洛夫 /
2011年:珀尔马特、施密特、里斯 /
2012年:阿罗什、瓦恩兰 /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
2015年:梶田隆章、麥克唐納 /
2016年:索利斯、霍尔丹、科斯特利茨 /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
2018年:阿什金、穆鲁、斯特里克兰 /
2019年:皮布尔斯、奎洛兹、马约尔 /
2020年:彭罗斯、根策尔、盖兹 /
2021年:真鍋淑郎、哈塞尔曼、帕里西 /
2022年:阿斯佩、克劳泽、蔡林格 /
2023年:阿戈斯蒂尼、克劳斯、呂利耶 /
2024年:霍普菲尔德、辛顿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7年、1918年、1921年、1924年、1925年、1928年、1932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查论编马克斯·普朗克奖章获得者1920年代
1929年:马克斯·普朗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30年代
1930年:尼尔斯·玻尔
1931年:阿諾·索末菲
1932年:马克斯·冯·劳厄
1933年:维尔纳·海森堡
1937年:埃爾文·薛丁格
1938年:路易·德布罗意
1940年代
1942年:帕斯库尔·约当
1943年:弗里德里希·洪德
1944年:瓦尔特·科塞尔
1948年:马克斯·玻恩
1949年:奥托·哈恩
莉泽·迈特纳
1950年代
1950年:彼得·德拜
1951年:詹姆斯·弗兰克
古斯塔夫·赫兹
1952年:保罗·狄拉克
1953年:瓦尔特·博特
1954年:恩里科·费米
1955年:汉斯·贝特
1956年:维克托·魏斯科普夫
1957年:卡尔·冯·魏茨泽克
1958年:沃尔夫冈·泡利
1959年:奧斯卡·克萊因
1960年代
1960年:列夫·朗道
1961年:尤金·维格纳
1962年:拉尔夫·克勒尼希
1963年:魯道夫·佩爾斯
1964年:塞缪尔·古德斯米特
乔治·乌伦贝克
1966年:格哈特·吕德斯
1967年:哈利·萊曼
1968年:瓦尔特·海特勒
1969年:弗里曼·戴森
1970年代
1970年:魯道夫·哈格
1972年:赫伯特·弗勒利希
1973年:尼古拉·博戈柳博夫
1974年:萊昂·范霍夫
1975年:格雷戈尔·文策尔
1976年:恩尼特·史圖克柏格
1977年:沃特·西倫
1978年:保羅·彼得·埃瓦爾德
1979年:馬庫斯·菲茲
1980年代
1981年:庫爾特·西齊克
1982年:Hans-Arwed Weidenmüller(英语:Hans-Arwed Weidenmüller)
1983年:尼可拉·克爾門
1984年:雷斯·约斯特
1985年:南部陽一郎
1986年:弗朗茨·韋格納
1987年:朱利斯·外斯
1988年:華倫泰·巴格曼
1989年:布鲁诺·朱米诺
1990年代
1990年:赫尔曼·哈肯
1991年:沃尔夫哈特·齐默尔曼
1992年:埃利奥特·利布
1993年:库尔特·宾德尔
1994年:Hans-Jürgen Borchers(英语:Hans-Jürgen Borchers)
1995年:Siegfried Großmann
1996年:路德維希·法捷耶夫
1997年:Gerald E. Brown(英语:Gerald E. Brown)
1998年:雷蒙·斯托拉
1999年:皮埃尔·奥昂贝格
2000年代
2000年:马丁·吕舍尔
2001年:于尔格·弗勒利希
2002年:于尔根·埃勒斯
2003年:马丁·古茨维勒
2004年:克劳斯·黑普
2005年:彼得·佐勒
2006年:沃尔夫冈·格策
2007年:喬爾·里柏沃茲
2008年:德特勒夫·布赫霍尔茨
2009年:罗伯特·格拉姆
2010年代
2010年:迪特尔·福尔哈特
2011年:乔治·帕里西
2012年:马丁·齐尔恩鲍尔
2013年:维尔纳·纳姆
2014年:达维德·吕埃勒
2015年:维亚切斯拉夫·穆哈诺夫
2016年:赫伯特·瓦格纳
2017年:赫伯特·施波恩
2018年:胡安·伊格纳西奥·西拉克·萨斯图赖因
2019年:德特勒夫·洛泽(英语:Detlef Lohse)
2020年:安杰伊·布拉斯(英语:Andrzej Buras)
2021年:亚历山大·泊里雅科夫
Category:马克斯·普朗克奖章获得者
查论编马泰乌奇奖章获得者1860年代
1868年: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1870年代
1875年:亨利·维克托·勒尼奥
1876年:第一代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
1877年:古斯塔夫·基爾霍夫
1878年:古斯塔夫·海因里希·维德曼
1879年:威廉·爱德华·韦伯
1880年代
1880年:安东尼奥·帕奇诺蒂
1881年:埃米利奥·维拉里
1882年:奥古斯托·里吉
1887年:托马斯·爱迪生
1888年:海因里希·赫兹
1890年代
1894年: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
1895年:亨利·奥古斯塔斯·罗兰
1896年:威廉·伦琴
菲利普·莱纳德
1900年代
1901年:古列尔莫·马可尼
1903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1904年:玛丽·居里
皮埃尔·居里
1905年:儒勒·昂利·庞加莱
1906年:詹姆斯·杜瓦
1907年:威廉·拉姆齐
1908年:安东尼奥·加尔巴索
1909年:奥尔索·马里奥·科尔比诺
1910年代
1910年:海克·卡末林·昂內斯
1911年:让·佩兰
1912年:彼得·塞曼
1913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
1915年:约翰内斯·斯塔克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1917年:安东尼诺·洛苏尔多
1918年:罗伯特·威廉姆斯·伍德
1919年:亨利·莫塞莱
1920年代
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23年:尼尔斯·玻尔
1924年:阿諾·索末菲
1925年:罗伯特·密立根
1926年:恩里科·费米
1927年:埃尔温·薛定谔
1928年: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1929年:维尔纳·海森堡
1930年代
1930年:阿瑟·康普顿
1931年:佛朗哥·拉塞蒂
1932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1950年代
1956年:沃尔夫冈·泡利
1970年代
1975年:布鲁诺·陶舍克
1978年:阿卜杜勒·萨拉姆
1979年:盧西恩·梅安尼
1980年代
1980年:吉安·卡罗·威克
1982年:魯道夫·佩爾斯
1985年:亨德里克·卡西米爾
1987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1988年:列夫·奥昆
1989年:弗里曼·戴森
1990年代
1990年: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1991年:布鲁诺·罗西
1992年:阿纳托尔·亚伯拉罕
1993年:約翰·惠勒
1994年:克洛德·科恩-塔诺季
1995年:李政道
1996年:沃尔夫冈·帕诺夫斯基
1998年:奥雷斯特·皮乔尼
2000年代
2001年:特奥多尔·亨施
2002年:尼古拉·卡比博
2003年:曼努埃尔·卡多纳
2004年:达维德·吕埃勒
2005年:约翰·李尔普罗斯
2006年:乔治·贝莱蒂尼
2010年代
2016年:阿达尔贝托·贾佐托
2017年:马尔科·塔瓦尼
2018年:吉安路易吉·福吉
2019年:费德里科·卡帕索
2020年代
2020年:马西莫·英古西奥
2021年:阿莫斯·马里坦
2022年:约瑟琳·贝尔·伯奈尔
Category:马泰乌奇奖章获得者
查论编第一推动丛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初版第一辑
时间简史
史蒂芬·霍金
细胞生命的礼赞
刘易斯·托马斯
可怕的对称
徐一鴻
上帝与新物理学
保罗·戴维斯
原子中的幽灵
保罗·戴维斯
朱利安·R·布朗
时间简史续编
史蒂芬·霍金
霍金讲演录
史蒂芬·霍金
皇帝新脑
羅傑·潘洛斯
时间之箭
彼得·柯文尼
罗杰·海菲尔德
第二辑
时空本性
史蒂芬·霍金
羅傑·潘洛斯
黑洞与时间弯曲
基普·索恩
千亿个太阳
魯道夫·基彭哈恩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莫里斯·克莱因
夸克与美洲豹
默里·盖尔曼
惊人的假说
弗朗西斯·克里克
我们为什么生病
兰道夫·内塞
水母与蜗牛
刘易斯·托马斯
第三辑
宇宙的琴弦
布赖恩·格林
时间、空间与万物
布莱恩·里德利
生命是什么
埃尔温·薛定谔
终极理论之梦
史蒂文·温伯格
从反粒子到最终定律
理查德·費曼
史蒂文·温伯格
宇宙为家
斯图亚特·考夫曼
未来50年
约翰·布罗克曼
科学新领域的探案
斯图亚特·考夫曼
智慧的动力
约翰·利恩哈德
第四辑
果壳里的60年
史蒂芬·霍金
时空的未来
史蒂芬·霍金
物理天文学前沿
弗雷德·霍伊尔
贾扬特·纳利卡
四维旅行
罗宾·勒·波伊德温
逻辑的引擎
马丁·戴维·戴维斯
亚原子粒子的发现
史蒂文·温伯格
插图本
新量子世界
安东尼·黑
帕特里克·沃尔特斯
宇宙新视野
卡罗琳·柯林斯·彼得森
约翰·C·布兰特
无中生有
杜欣欣
吴忠超
神圣几何
斯蒂芬·斯金纳
行星的奇迹
莱曼·普林嘉
图解天文学史
希瑟·库柏
奈杰尔·享贝斯特
从大爆炸到大终结
本·吉利兰
时间是什么
亚当·哈特-戴维斯
我们如何到现在
迈克尔·J·莫斯利
约翰·林奇
恒星与行星的诞生
约翰·巴利
波·瑞普斯
无限远的边缘
弗尔维奥·梅利亚
图说宇宙
莱曼·普林嘉
再版宇宙系列
时间简史
史蒂芬·霍金
时间简史续编
史蒂芬·霍金
黑洞与时间弯曲
基普·索恩
霍金讲演录
史蒂芬·霍金
时空本性
史蒂芬·霍金
羅傑·潘洛斯
果壳里的60年
史蒂芬·霍金
时空的未来
史蒂芬·霍金
千亿个太阳
魯道夫·基彭哈恩
物理天文学前沿
弗雷德·霍伊尔
贾扬特·纳利卡
黑洞战争
李奧納特·蘇士侃
宇宙传记
约翰·格里宾
看不见的世界
斯蒂芬·韦伯
伟大的超越
保罗·H·哈尔彭
大宇之形
丘成桐
史蒂夫·纳迪斯
宇宙的轮回
羅傑·潘洛斯
死亡黑洞
奈爾·德葛拉司·泰森
爱因斯坦的未完成交响曲
玛西亚·芭楚莎
大爆炸简史
西蒙·辛格
疯狂的宇宙
罗伯特·科什纳
从永恒到此刻
肖恩·M·卡罗尔
物理系列
宇宙的琴弦
布赖恩·格林
宇宙的结构
布赖恩·格林
上帝与新物理学
保罗·戴维斯
时间之箭
彼得·柯文尼
罗杰·海菲尔德
终极理论之梦
史蒂文·温伯格
时间、空间与万物
布莱恩·里德利
亚原子粒子的发现
史蒂文·温伯格
存在之轻
弗朗克·韦尔切克
不同的宇宙
羅伯特·勞夫林
物理学的困惑
李·斯莫林
量子世代
赫尔奇·克劳
量子夸克
安德鲁·华生
量子之谜
布鲁斯·罗森布罗姆
弗雷德·库特纳
寻找希格斯粒子
肖恩·M·卡罗尔
完美理论
佩德罗·G·费雷拉
原子中的幽灵
保罗·戴维斯
朱利安·R·布朗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
保罗·H·哈尔彭
新物理狂想曲
羅傑·潘洛斯
迷失
萨宾·霍森费尔德
共时性:因果的量子本性
保罗·H·哈尔彭
生命系列
惊人的假说
弗朗西斯·克里克
生命是什么
埃尔温·薛定谔
解码生命
克萊格·凡特
第二自然
傑拉爾德·埃德爾曼
比天空更宽广
傑拉爾德·埃德爾曼
生命的语言
法蘭西斯·柯林斯
基因组
马特·里德利
我们为什么生病
兰道夫·内塞
脑中魅影
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
桑德拉·布莱克斯利
狂热的追求
弗朗西斯·克里克
生命的逻辑
方斯華·賈克柏
人鸟与共
彼得·杜赫提
基因机器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综合系列
皇帝新脑
羅傑·潘洛斯
四维旅行
罗宾·勒·波伊德温
逻辑的引擎
马丁·戴维·戴维斯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未来50年
约翰·布罗克曼
伽利略的手指
彼得·阿特金斯
宇宙极问
约翰·D·巴罗
保罗·戴维斯
小查尔斯·哈勃
下一步是什么
麦克斯·布罗克曼
复杂
梅拉妮·米歇尔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莫里斯·克莱因
数学的意义
约翰·波金霍尔
复杂的引擎
约翰·E·梅菲尔德
物理之外的世界
斯图亚特·考夫曼
控制论
諾伯特·維納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WorldCat
各地
挪威
智利
西班牙
法国
BnF data
阿根廷
加泰罗尼亚
德国
意大利
以色列
比利时
美国
瑞典
拉脱维亚
日本
捷克
澳大利亚
中国
希腊
2
韩国
克罗地亚
荷兰
波兰
葡萄牙
学术
CiNii
MathSciNet
数学谱系计划
Scopus
zbMATH
艺术家
MusicBrainz
人物
爱尔兰
德意志传记
Trove
其他
CONOR
瑞士历史词典
SNAC
Id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