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搬罾吗?这个江边古法,在泸州流传了近千年_手机网易网

你知道什么是搬罾吗?这个江边古法,在泸州流传了近千年_手机网易网

在长江边长大的人,不见得就对长江就足够的了解。这句话在今天和过去都是有道理的。为什么江阳沽酒客要这样说呢?作为长江流域和沱江流域的城市之一,泸州幸运的让长江和沱江在这里交汇,再奔腾而下,通江达海。

没有这两条江,泸州曾经不能叫江阳,泸州也不会因为黑水而得泸字。这个地方都会失色不少。

世界各地凡是有较大影响的文明诞生一定跟水有关。比如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等。

泸州有幸成为长江流域的一小部分,却福泽数千年。别看这个地方今天是个四线城市,其实小有小的好处,虽然在历史上它也曾经“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最终还是几经沉浮归于安乐,大概也算是一种福气吧。

所谓靠水吃水,靠山吃山,从汉朝开始,泸州人就知道水对我们的重要性,江河湖泊,以其博大宽阔的胸襟,不断为一代代泸州人提供着水源和其他可能性。

比如通过水运,泸州人也把东西运出去,外面的带回来,不仅仅自己来往,还成为西南会要一个可以五方辐辏的中间站。

当然另外就是丰富的鱼类资源,使得泸州人大多数喜欢吃鱼。其实泸州人并不是不懂节制无休止的捕捞,从古到今,传统的泸州人都遵循的天道的法则,有所为有所不为。

捕鱼在过去是谋生的手段,但是渔夫也不是一味地只知道攫夺,他们也有自己的捕捞规矩,现在无论是不是逢年过节,大家只要是嘴馋了,想吃些“ 鲜 ”的,往往就会去菜场买条鲜鱼。这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富贵人家才能做到的“大鱼大肉”了。

因为那个时候养鱼的技术显然没有今天那么好,汉朝的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中就说过:“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君王想要良材,臣子们就会去毁坏树林;君王想吃鲜鱼,臣子们就会去抽干河谷。

刘安贵为皇亲,身边能人众多,却也只能想到“抽干河谷”这样的办法来捕鱼。我想他们大概不知道东汉的泸州人终于可以稻田养鱼了。刘安若是迟生些时候就有口福了。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小市杜家街泸县文教局宿舍施工时,发掘的东汉墓出土文物中惊奇地发现了一块灰陶质稻田养鱼的模型。

这件珍贵的文物与川西平原出土的汉代稻田模型有明显区别:一是它呈圆形,整体形状有川南丘陵椭圆的特征;二是稻田四周有丘陵地区特有的弯曲田埂;三是在每块稻田中,都特意塑造了一条丰满肥美的鱼。

这一珍贵文物典型地反映出泸县古代先民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经在实践中运用了稻田养鱼的先进生产技术。

史载,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江阳县有渔业工程“伯涂渔梁”,传说是伯家的女儿嫁给涂家后所主持兴建的工程。《华阳国志》:“江阳郡下百二十里,有伯涂鱼梁,六伯氏女,为涂氏妇,造此梁。”

任乃强在《华阳国志校补图记》里云:“渔漕梁或渔梁,沿江筑石堤分水,水口设简以取鱼。”渔梁所在的地点为郡下120里水路,即今弥陀镇灌口滩。

但是江河里捕捞垂钓,依然是一种方式,垂钓显然不够职业化,依然需要工具来额外进行捕捞。

其实关于吃鱼的痴迷,养殖和河鲜我看自古以来都是一些人纠结的问题,连大圣人孟子都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根据文意“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不晓得他是不是说河鲜。

今天为了保护长江流域以及鱼类资源,我们当然要拒绝捕捞的行为,甚至对那些用电打,炸鱼以及毒鱼进行深度打击。这是违背自然法则了,古人用渔网都三指宽,小鱼可以走,后来有人贪得无厌密网打鱼,太可恶了。这个不能支持。

不过人类的聪明才智在捕捞鱼上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古人垂钓不用说了,渔网也不用说了,还有一种罾,则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在长江禁止捕捞之前,过去常常能看到泸州河边一些地方有搬罾的人,当然现在是不允许了。不过这个倒是一段过去的记忆,值得一说。

因为之前沽酒客曾经跟一些朋友聊天,聊到搬罾,居然很多八零后的泸州人都不知道是什么。

罾捕鱼法是敷网捕鱼方式之一,适合河水上涨的时候。而且非常讲究技巧。

早在宋代清明上河图里就有记载,流传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搬罾就是用四根支竿绑成十字挂在一根主竿上把渔网挂在四根支竿顶端沉到水底,每隔几分钟用绳子拉起来,鱼正好从网里游过就被捕进网中。

扳罾是捕鱼是个辛苦活。俗话说:“勤罾懒网自在箔”。扳罾捕鱼需要经常守护,不断地扳罾出水才能捕获到鱼。如果懒,尽管鱼已游到上面。你不及时起罾,鱼又游到别处去了。就如生活一样。机遇是随时都有的。稍一懈怠,收获和财富就会与你擦肩而过。

搬罾不是泸州发明也不是泸州原创,具体是谁,恐怕无法考证,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古人由衷佩服。

下雨天,涨水期,鱼儿靠边了,传统的搬罾捕鱼方式。今天泸州的90后到00后这些青钩子娃儿,我想基本上没看见过“搬罾”,可能听都没听说过。这里倒不是沽酒客显示资格,这个真的是年龄有关。而且沽酒客虽然见过,也跟兄长和老辈子一起搬罾过,但是都是旁观的份,自己操作硬是整不归一。(不会)

其实,不要以为这个搬罾是好厉害的捕鱼方式,它根本不残暴,经常收获甚微,但作为传统的捕鱼方式,而且会操作的人越来越少了,其实完全有可能作为渔业历史,最后被此类博物馆收藏。

记得小时候,跟着长辈去河坝看他们搬罾,有时候也有很好的收获,但是多数是一些小鱼小虾和螃蟹,也有时候搬到大鱼,一条街的老少都欢呼,传颂围观,那个年代长江和沱江还算好,更早以前,沽酒客还没有出生听老辈子些讲述就更神奇了。

也有运气“稀屁”(极差)的时候,不但没有搬到鱼,反而搬到“水打棒”,啥子是“水打棒”河中淹死的人被冲出来不幸搬到网里了。那可是不舒服的事情。当然遇到这样的几率很小。

今天河边的生计是不必考虑了,既然要保护有些东西就得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偶尔记录一下,这些江边曾经的风土人情,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相关推荐

毽子棉怎么抓?
365bet网投娱乐

毽子棉怎么抓?

📅 07-05 👁️ 2362